1月19日,江蘇神州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英特爾亞太研發有限公司,同時公司注冊資本由2000萬元人民幣增加至2222.22萬元人民幣,增幅約11.11%。
天眼查信息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16年,法定代表人為朱培文,經營范圍包含:第二類醫療器械生產;第三類醫療器械生產;第三類醫療器械經營等。
受芯片短缺和全球供應鏈危機影響,英特爾正加快對全球的布局,意圖穩定其半導體產業鏈。
1月21日,英特爾宣布將在美國俄亥俄州投資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00億元)新建兩座晶圓廠。未來10年的投資規模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晶圓廠數量最終達到8個,有望一舉建成“地球最大芯片制造基地”。
同時還計劃在歐洲建設更多的晶圓廠,未來十年將投資800億歐元在法國、德國和意大利。
從1998年開始,英特爾就開始在中國投資,至今投資了140多家中國技術公司,總額超過21.3億美元。
業務遍及全球
客戶名單豪華
神州科技是中國地區半導體產線電源系統服務廠商,位于江蘇省揚州市高新科技園區,現有員工130人,工程師90人,模擬測試線20條,已建成完整全面的高精度,高功率:直流、射頻、微波、網絡匹配器、遠程等離子發生器 等綜合測試平臺,是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火炬計劃項目《等離子電源研發,應用平臺建設》承接單位。
公司業務遍及亞洲,于日本、新加坡、韓國、臺灣分設辦事處。
神州半導體為芯片產線、光伏產線、液晶面板制造產線、工業玻璃鍍膜產線、LED新光源產線,以及醫療、科研真空,各類高科技產業等離子系統提供電源系統的維修、備件支持、系統升級改造和設備租賃服務。
公司的產品包括多款射頻電源、直流電源、匹配器以及RPS(冗余電源系統)。其中以射頻電源為例,作為等離子體配套電源,廣泛用于半導體工藝設備及工藝過程中,與半導體行業聯系緊密。
據官網介紹公司主要客戶有: 臺積電、中芯國際、中國科學院、日立集團、西門子、三星電子等。
英特爾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商和卓越的計算解決方案提供商,為計算和通信行業開發先進的數字集成技術和產品,以此加速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
中國是除美國以外,擁有英特爾資源投入最多、機構設置最全面、業務及項目開展最廣泛的國家。
除了神州半導體以外,今年英特爾也在中國投資了同類業務,目前英特爾投資的中國半導體企業包括順芯半導體、杰華特微電子、南芯半導體、博純材料、概倫電子、億智、樂鑫科技、格蘭德芯、瀾起科技、芯邦科技和芯原股份等。
回顧2021年的“芯片荒”,英特爾研究院副總裁、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表示,導致產能緊缺的根本原因是半導體供需的失衡。中國區是英特爾全球布局的戰略重點,其中英特爾成都工廠是英特爾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裝測試基地、芯片預處理和高端測試中心之一,英特爾全球一半以上的移動處理器和70%以上的芯片半成品在這里生產。英特爾大連工廠也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提供了穩定保障。
將建全球最大芯片基地
1月21日,英特爾宣布將在美國俄亥俄州新奧爾巴尼(New Albany)占地1000英畝(約合405萬平方米)的土地上建造“地球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
這是該公司40年來首次建設新的制造基地。作為芯片制造行業的傳統巨頭,英特爾過去數年的“擠牙膏”讓該公司在制程上已經顯著落后于臺積電、三星。該公司在去年更換CEO后一直試圖擺脫逐漸被行業邊緣化的困境,但目前英特爾市值僅為臺積電三分之一。
這一布局的背后離不開美國政府的支持,去年的芯片短缺和全球供應鏈危機引發了對美國國家安全和全球競爭力的擔憂。
為了增加美國的芯片生產,拜登政府正在大力推動說服國會批準CHIPS法案及530億美元的補貼資金。
英特爾CEO基辛格在與拜登的電話會議中表示:75%的芯片生產在東亞,90%最先進的芯片是在臺灣制造的。我們需要國會迅速而肯定地采取行動,有了芯片法案,這個項目(俄亥俄州新廠)將變得更大、更快。
據《時代周刊》報道,俄亥俄州同意投資10億美元改善基礎設施,包括拓寬州161號公路,以支持工廠和附近的社區等。為了贏得英特爾的投資,俄亥俄州還不得不修改法律,為像英特爾這樣的大型投資項目提供30年的創造就業稅收抵免。
英特爾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10年內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但如果沒有聯邦政府的支持,這個目標將難以在計劃的時間框架內實現。
公司同時承諾,將提供3000個英特爾工作崗位、7000個建筑工作崗位,以及把140家當地公司納入供應鏈。
英特爾透露,新工廠的平均年薪將為13.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6萬元)。作為對比,2020年中國大陸最大芯片廠商中芯國際研發人員的平均薪酬為36.2萬元人民幣。
芯片短缺多家醫械巨頭告急
芯片也是醫療設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醫療芯片是設備系統性能實現躍升的關鍵源頭技術,一直以來都是行業的“塔尖之爭”,也是我國高端醫療裝備行業亟需攻克的技術堡壘。
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去年秋季發布的最新報告,2019年用于全球醫療設備終端市場的半導體總銷售額為56億美元,約占全球工業半導體市場的11%,占所有半導體市場總額的1.3%。SIA表示,在遠程醫療以及便攜式和可穿戴設備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推動下,醫療半導體領域的增長速度超過了整個工業半導體市場的增速。
根據 AdvaMed(全稱為先進醫療技術協會,是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械行業協會)進行的一項研究表示,全球半導體芯片短缺正在導致醫療技術公司出現延誤、訂單取消和其他供應中斷。據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醫療技術公司至少在其一半的產品中使用了半導體。
醫療設備需要的芯片和用于汽車制造和高科技制造使用的芯片需求大部分重合度較高,導致絕大多數醫療設備制造商不得不面臨與其他行業直接競爭的風險,加劇了醫療芯片短缺。
去年多家醫械巨頭都面臨了芯片短缺造成的設備減產,2021年4月,飛利浦醫療發出警告,由于全球芯片短缺,短期內將不得不停止生產用于治療心臟驟停的設備。
2021年8月16日,ResMed(瑞思邁)推出了全新睡眠呼吸暫停機AirSense 11。首席執行官 Mick Farrell曾表示,希望這一產品能夠填補此前飛利浦大量召回CPAP呼吸機帶來的市場空白。
然而全球芯片短缺限制了制造設備的速度。ResMed 沒有想預期的那樣,快速占有飛利浦的市場。Mick Farrell 還特別致電芯片供應商,希望能優先考慮他們的部分供應鏈。
AHRMM (美國醫療資源材料管理協會)供應鏈高級主管 Mike Schiller 也表示,由于半導體短缺,醫院也面臨著長時間的訂單延遲,新的 CT 掃描儀、除顫器和遙測監視器的安裝延遲了數月之久。
國內企業也難逃缺芯困境,聯影醫療分子影像事業部總裁王超在去年5月份也表示,隨著全球晶圓產能持續緊張,目前芯片供應緊張,價格不斷上漲。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5月13日,聯影集團發布了首款高端醫學影像專用芯片,填補我國在高端醫學影像設備自研專用芯片領域的空白。
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當下,盡快實現醫療芯片自主研發,破除“卡脖子”難題,成為確保國內醫療產業鏈安全,促進產業升級發展的燃眉之急。
本號編輯轉載此文,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聲明]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更多資訊,請前往唯邁醫療官網:www.siwa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