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研究框架
發布時間:2022-02-25 10:02:11
發布者:創始人
閱讀數量:0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正處于加速老齡化的階段,研究顯示,一個人一生大約2/3的醫療消費發生在65歲以后,可見中國的整體醫療支出,仍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所以,從長期來看,醫療行業一直是一個黃金賽道,板塊市值占A股市值比例不斷提升。(目前,醫藥生物板塊位居A股第二,僅次于銀行。) 醫藥行業的研究,一直都比較復雜。首先是因為醫療行業對于政策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其次是因為A/港股的醫藥上市公司太多了(600+家),涵蓋細分領域眾多,新技術層出不窮,巨大投資機會的背后也伴隨著巨大的研究難度。 具體該如何研究呢?今天SVIP助理給大家帶來《醫療行業研究框架》解讀,共三個部分醫療行業不是一個單獨的行業,而是完全不同邏輯的多個行業的集合。比如,大宗原料藥行業是周期品的邏輯;特色原料藥就像蘋果產業鏈的邏輯; 創新藥就是典型的科技股的屬性了。因為一個創新藥的品種,它的研發是需要很長的流程,業內常說的“雙十定律”,也就是需要大概10年10億美金的投入,從藥物發現、臨床前到臨床階段Ⅰ-Ⅲ期,每一個階段的研究結果都關乎藥物的成敗,進而影響到企業股價的波動。 如果某個大品種研發數據披露出來非常好,那么企業價值可能會跳漲。如果在某一個階段出現了問題,就是你的研究結果證實不太好,包括成藥性、有效性或者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那么企業的投資價值就會受到影響,這個就是典型的科技股的屬性。 醫療器械也具備創新藥的科技屬性,但是和藥物研發有一點不同,那就是醫療器械還具備工業制造業的漸進式創新屬性,而不是顛覆式的創新。創新藥的創新是屬于顛覆式的創新,前一個產品的專利積累,其實對后續的藥品研發沒有太大的幫助;但是在醫療器械研發和生產過程中,前面積累的技術或者“know how”的工藝對后期的產品更新打磨,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別的企業沒有經歷過這中間的曲折,就很難跳到下一步。還有,不同細分行業的影響變量也是不同的。比如,中藥,中藥材、中藥飲片, 主要是看原材料的價格,還有產品終端的價格。中成藥,除了看原材料的價格,還要看是否進醫保,及銷售渠道和終端品牌的構建。原料藥,我們要重點關注環保因素、產品的價格;化學制劑和生物藥,主要看臨床效果、市場空間和銷售渠道搭建,以及能否進醫保。 當然所有的這些子行業,它的一個共同的影響變量就是政策,醫療行業對于政策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
行業的供需特點是以患者為中心,上圖左邊這一部分是供給端,右邊這一部分是支付方,供給方上游的器械和藥品等這些產品通過醫藥流通企業導入到醫院和零售藥房終端,其中像醫院終端是占主要的比例,大概占到80%,然后零售藥房終端只占到20%左右。因為國內現在還沒有實現醫藥分家,藥企和器械企業還是要通過從醫院渠道來進行銷售。醫療服務當然也是通過醫院來展開的,那么患者的消費決策是由醫生來決定的,醫生和醫院是關鍵的決策方。 這個和我們普通的消費行為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像我們去買衣服或者是買奶茶,這些消費都是由消費者自己去做出的。醫療行業特殊的決策機制影響了上游企業的研發模式和銷售模式,也決定了產品的消費穩定屬性。 那么衛生費用的支出方主要是分兩塊,第一塊就是公共支出的部分,主要包括政府,還有企業承擔的社會保險這一部分,公共支出的部分是占到70%以上,患者個人現金支出的部分大概是占比30%。
- 醫藥行業具備科技屬性,擁有高毛利,核心技術和產品擁有專利保護的壁壘。
本號編輯轉載此文,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聲明]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更多資訊,請前往唯邁醫療官網:www.siwa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