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一名醫學生時,我從印第安納州西北部開車去芝加哥。一路上,能看到多幅海報,寫著‘要做手術?讓機器人上’。”當地時間6月29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血液腫瘤學醫生、副教授維奈·普拉薩德(Vinay Prasad)在其播客中講道。他回憶自己當時的心情,說:“誰不想要機器人?醫院、醫生、患者都容易被新東西‘誘惑’?!?/span>廣告語中有一句話是:“機器人輔助手術讓我聲名遠播”。1996年,美國直覺外科設備有限公司(Intuitive Surgical Devices Inc)推出第一代“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系統包括3部分,醫生操控臺、機械臂手術系統和三維成像系統。由于設計靈感源于達·芬奇的畫作,該系統被昵稱為“達芬奇機器人”。2000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其用于臨床。《自然》2020年6月發文稱,與傳統內窺鏡相比,機器人的動作更加靈活精準,提供放大的三維視圖,醫生在手術過程中能看得更清楚,直至每條細小的血管和神經。此外,由于創口小,能減少疼痛及出血、降低并發癥風險,縮短住院時間。《自然》數據顯示,全球已售出5500多臺“達芬奇機器人”。根據《2019年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概覽》,還有一些骨科手術機器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和血管介入治療手術機器人等。
唯邁醫療血管介入機器人
唯邁醫療介入機器人主要優勢:仿生學推進設計,完全模擬人手精準推捻操作,推進精度1mm;精準力反饋,獨創無菌消毒盒及磁性快拆設計,實現3s拆裝;可與DSA影像進行深度融合。介入機器人優勢明顯,前景廣闊。介入技術基層普及進程加快,借助5G技術海量帶寬,“0”延遲的特點,實現醫生在異地操作手術,大幅降低基層醫院介入手術開展門檻,同時可加快推進介入技術在基層的普及。
“不少醫院引進機器人系統,推廣、吸引患者。但很長一段時間內,臨床似乎沒有強證據,證明機器人的療效、性價比,都高于內窺鏡或開放手術。”維奈·普拉薩德說。當地時間6月29日,《內科學年鑒》在線發表《機器人輔助腹盆腔手術的證據:系統回顧》(以下簡稱《系統回顧》),或能作出回答。該研究由美國德克薩斯州4所醫學院校的研究人員組隊完成。研究團隊以“達芬奇機器人”上市至2021年4月為期,搜索PubMed、EMBASE、Scopus等多個數據庫,最終納入50項涉及機器人、腹腔鏡或開放手術的隨機對照研究,共包括4898名患者,幾乎覆蓋婦科、胃腸、泌尿等科室所有腹盆腔手術。結局顯示,短期看,在術中失血量、手術并發癥和住院時間等方面,腹腔鏡和機器人手術沒有顯著差異。長遠來說,機器人、腹腔鏡和開放手術總體無顯著差異。此外,腹腔鏡在3種術式中“最省時”。相對來說,機器人手術成本最高。
2020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機器人外科副教授魯班·塔尼加薩拉姆(Ruban Thanigasalam)接受《自然》采訪,也有過類似表述。“我們比較過開放外科手術和機器人外科手術。初步結果支持多年來被外科醫生廣泛接受的結果:接受機器人外科手術的患者失血量更少、疼痛減輕、恢復時間更短。但手術12個月后,兩組人在排尿調節和性功能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就癌癥治療本身來說,遠期結局是相同的。”《系統回顧》作者在討論部分指出,該文并非否定機器人,而是對醫療技術進步、提出重要思考。“我們需要不斷反思,理智地使用新技術,以切實改善患者預后?!?/span>文章指出,“未來可能不同”。首先若能改進系統、降低成本,未來的迭代產品或能進一步改善臨床結果。這一點在2020年發布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在婦科疾病手術中的應用研究進展》也有提及:達芬奇機器人缺乏觸覺反饋,體積龐大,需要醫院有足夠大的手術間去安裝設備。同時,無菌保養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設備維護費較高,亦會增加手術整體費用。其次,《系統回顧》還提出應考慮將機器人“用于實處”,如放到世界某個偏遠角落。外科醫生將通過遠程控制,完成高難度手術,切實提升當地醫療水平。最后,現有機器人手術系統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手術還是醫生在做,機器人只是輔助設備。《系統回顧》認為,隨著技術革新,手術機器人會和人工智能結合,逐步實現自動化。“人工智能操作機器人做手術,多神奇的未來?我們會看到的?!本S奈·普拉薩德評論。
《自然》雜志援引澳大利亞皇家外科醫學院和保險公司Medibank于2017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其中顯示,澳大利亞前列腺癌手術費用從14,553澳元到55,928澳元?!皡^別就在于有沒有用機器人。”2003年,美國不足1%的外科醫生在治療前列腺癌時,采用機器人輔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RARP)。到2014年,相關手術占比達90%。2019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曾提醒患者和保險公司,從費用考慮,要對機器人手術這一新型技術持謹慎態度。